欢迎来到必一运动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8888888

新闻中心

News
您的位置: 必一运动 > 新闻中心 > 公司资讯

完美体育水资源现状范例6篇

发布日期:2024-02-18 16:03浏览次数:719

  完美体育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冰川等等都是水资源,而且储量相当之大,我们为何总强调水资源短缺,强调对水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这里就涉及到了广义的水资源与狭义的水资源之分。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1]

  地球虽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他们远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时空分布也不均匀。现在工业、农业以及人对水的需求大幅增长完美体育,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上水储存量岁相当丰富,但只有2.5%是淡水,大部分淡水以永久性冰雪的形势封存于南极,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很有限,主要是湖泊、河流、土壤湿气和埋藏相对浅的地下水。大部分能够利用的水位于远离人类的地方,使水得利用成为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水资源的特点有流动性、有限性、可再生性等等,水资源的众多特点决定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总的来说包括时间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均匀,我国南北方水量差别及雨量季节的差别充分体现了水资源的不均匀性。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区,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仍在增加,而农业方面也需要大量的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利用的水相当之多。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各国也建筑河坝,从而协调灌溉用水、水力发电和生活用水等。我们通过对河流进行筑坝、引流等工程方式为人类的确带来了很大好处,但同时对单水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些工程建筑的造价也非常大,并改变了当地河流的形状,是当地人口被迫迁移,导致邻近的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水资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等。水资源受到污染会产生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等。但水污染问题通过水文循环过程会得到缓解,污染物随水体的运动不停地发生变化,自然的减少小时或无害化的过程,也就是水体自净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水污染问题,有的水污染是因为自然因素,但大部分水资源的污染是因为人为因素。城市和工业排出的污水污染着河流和地下水。农业开发在解决世界食物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它也造成了水污染。比如在中国,全国600多个大小城市中,有一半城市都缺水。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有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的水体。

  水环境污染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水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废水量日益增多。大量的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废水进入天然水体,造成了水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一方面,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农业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有雨水资源被污染,原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少,造成水质性缺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2]

  认识到了水问题的严重性,就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更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分配。目前,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还有许多人仍不知道怎样去保护。水问题已非常严重,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必须学会保护水资源。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改善水的管理,是所有人可以得到干净的饮用水。当我们能用到足够干净的水时,我们应该知道还有很多人用者受到污染的水甚至用不到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如果大家都能节约用水,也许节省下来的水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另外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带领身边的人一起来保护水资源,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保护水资源。第一,我们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水资源,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第二,不污染水资源。现在生活中污染水资源的情况还是频频发生,如农药、化学物质、重金属污染等等。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履行这些责任,整个环境下就会有非常大的改观,也许就改变了水资源紧缺及污染的问题。

  水资源保护的目标是,在水量方面必须要保证生态用水,不能因为经济社会用水量的增加而引起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在水质方面,要根据水体的水环境容量,来规划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因为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导致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或危及到其他用水的正常供应。[3]

  水已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淡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人类过度用水,水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湖泊,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被破坏或消失。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聚集,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以来程度越来越大。水,已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淡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的用水速度已超过了水的再生速度;人类过度用水、水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湖泊、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被破坏或消失;很多国家的淡水管理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等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

  全球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水资源危机,全球范围内保护水资源的浪潮已经掀起,并取得重大成就,虽不尽人意,但相信通过国际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努力。人类会解决好淡水资源问题。 [科]

  [1]陈志恺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比较可观,但人均占有量少,整体来看,仍然是严重的干旱缺水国家。我国目前的水资源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900m3,相对于总量约为2.8x1012m3,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淡水总量来说,的确是非常少的,与其他大国相比,我们仍是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工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及基础单位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给本就不多的水资源更蒙上一层阴影,而且,随着我国水利建设和水能开发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加大,开发的难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已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

  我国虽然是加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对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在很多方面却远远不如一些比我国落后的国家,比如尼泊尔等国家。这一问题与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科研水平、调水能力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设施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这都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

  我国现在的水质情况仍容乐观,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仍不断的排入河流完美体育,有些甚至已经危及到地下水源,例如利用深水井将工业废水灌入地下,给我们最后一点纯净度呃水源以沉重的打击,而且,水体污染有从支流向干流、从城市向农村、从内陆向海域延伸的趋势,这些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我国基本已形成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洪涝灾害虽有所改善,但仍然十分严重,破坏之大仍是人们对水控制过程的一大难题,暴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十分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退化、沙漠化和生态恶化,引发河道淤积堵塞,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洪涝灾害的影响,使其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证水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制度基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此要想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就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机构管理的效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并提高制度的灵活应用水平,强化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针对我国出现的各类水资源短缺现象,我们可以从2方面出发,提高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率;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用外水来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例如,对于农业生产,我们可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工业生产,我们可以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废污水的技术研究,而且,可以协调各用水部门关系,增强有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调水工程进行水资源的相互补给和最优调配,例如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滦入唐等调水工程。

  这是一项长久,而且需要全民参加的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要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和重要生产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合理划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管理。并加强流域机构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河道排污口管理,对各个生产部门的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抓起,从过程抓起。要加强面上的生态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无序状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与制度,提高用水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证。加律力度、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水务稽查队伍。通过水务稽查,进一步规范城市用水市场,完善监管环节,提升监管水平。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区人类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特别是草原过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突显,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形势随之日趋严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改善源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必须加强源区水资源保护,这不仅对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的水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 300 km,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中段的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与南源当曲汇合后称通天河,继而与北源楚玛尔河相汇,东南流至玉树县接纳巴塘河后称金沙江,长江在青海境内流经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治多、称多、玉树等4市县。长江干流在青海境内长1 206 km,流域面积15.84 km2,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21.9%,占全流域面积的8.8%。

  长江源区是青海省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河网密集,水系发育,集水面积在3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34条,集水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河流有85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通天河、莫曲、北麓河、巴塘河等。长江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84.7 mm,多年平均径流量179.42亿m3,2.013年降水量401.2 mm,地表水资源量184.97亿m3,废污水排放量0.018亿t。

  长江源区涉及3州、8县、1乡,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系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以上。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8县总人口26.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1.6万人,占总人口的82.6%,人口主要分布于通天河中下游流域,青藏公路以西基本为无人区。2000年长江流域内城镇生活总用水量143.86万t/a,工业用水量46.00万t/a,(西南诸河)城镇生活总用水量52.67万t/a,工业用水量2.00万t/a。

  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对参与评价的11个水质站点进行评价,总评价河长2 247.5 km,包括长江干流及支流楚玛尔河、布曲、尕日曲、雅砻江、玛柯河等。

  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中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选取pH、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铅、镉、砷、汞、硒、铬(六价)、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等。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评价因子取值根据水资源特征,按全年、丰水期、枯水期的平均值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用每个评价因子各水期的平均值与评价标准值比较,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水质类别,以最高类别为断面综合水质类别。11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点均优于或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标准,占评价站点的100%,评价总河长2 247.5 km,全部符合Ⅱ类水标准。(见表1、表2)

  水源地保护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问题既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长江源区范围内分布的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有2个,县城以地表水为水源。对于没有实施保护的水源地要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在水源地保护区修建围栏,隔离水源。保护区外设立警示牌,在保护区内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根据现状调查,长江流域区内没有大的污染工业项目,汇入河流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第三产业废水排放和农牧区面源污染物汇入。由于流域人口稀、当地农牧民主要以放牧为主,牛羊的粪便较多,目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都不大,流域的地表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目前水质良好,但区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生活污水散排乱排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同时,长江流域主要槟烈瞪产区,牲畜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随着雨水冲刷、洪水等进入水体,也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是改善城镇水环境质量的一个可行和有效的办法,也是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长江源区的县镇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该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

  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布局,要求产生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建成投产后,必须确保废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方能排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统一处理。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防止化肥、农药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加强畜牧养殖业污水排放管理,推广禽畜粪便沼气化处理,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

  加强水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是水资源保护和前期工作,是水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基础,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水质数据,才能进一步开展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等工作。加强水环境监测主要是加强水环境监测站网监测和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建设。水环境监测站网要覆盖所有水功能区、主要河流、重点水库以及水源地。

  (1)完善水资源保护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不断完善地方配套的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依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将各项水事活动纳入法制轨道。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保护、统一管理水量及水质、并加大和统一征收水资源费。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分级签定责任书,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将保护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投入机制。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水回用等项目的实施中引进市场机制,实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与企业化。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融资及运作机制。

  (3)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合理保护水资源。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提高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力度,促进公众依法履行水法规定的义务,树立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的社会风尚。要用生态系统完整性观点建立生态用水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工业重复用水率,降低耗水率,合理调整水价,健全排污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排污口。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实现水环境良好循环,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把节约用水,推广各种节水措施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发挥经济杠杆在节水中的调节作用,奖励节水型的个人、单位与企业,限制耗水用户。

  [2]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摘要从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位等方面分析了突泉县气候变化规律,阐述了突泉县水资源概况,提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措施,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的需求,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成倍增加,而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减少,致使水资源匮乏的状况变得愈来愈严重,合理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以10年为1个周期,分析突泉县气温的变化规律。1961~1970年年平均气温为4.8℃,1971~1980年年平均气温为5.0℃,1981~1990年年平均气温为5.4℃,1991~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5.7℃,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为6.1℃。20世纪80年代起升温速度加快,尤其是2007年年平均气温高达7.5℃,目前是建站以来气温最高时期。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0.4℃。

  降水量是突泉县水资源主要来源之一。据30年(1971~2000年)资料可知,突泉县年平均降水量为415.0mm。年的降水量以10年为1个周期,年降水量变化不是十分明显,但近20年来出现大旱大涝现象非常频繁,同时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1991年、1993年、1998年降水量都在600mm以上,1995年、1997年、2004年、2006年、2009年降水量只有约200mm,尤其2009年7月降水量只有24.3 mm,是建站以来的最小值,这种时空分布极易形成气象灾害,旱灾和局地洪涝发生次数明显增多。

  据30年资料可知,突泉县年蒸发量为1 950.1mm,为降水量415.0mm的4.7倍。采用降水量减去同期蒸发量[1]的方法,从水分平衡的角度来分析突泉县水分盈亏状况,差值为正,表示水分为盈,反之为亏。突泉县历年降水量415.0 mm与蒸发量1 950.1mm的差值为-1 535.1mm,年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一年四季均处在亏缺状态,其中春季亏缺最为严重。进入2000年以来,气温明显偏高,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增加,使水分亏缺严重。

  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实行包产到户,为了各自的利益,挖井取水,盲目争夺地下水资源。矿山为了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无节制地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位埋深由20世纪80年初的4.09m下降至5.19m(2009年底水利局公布的数据)。

  突泉县境内较大的河流有5条,即蛟流河、大额木特河、小额木特河、他克吐河、水泉旱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 267 m3,地下水总储量为40 700万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9 266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 398万m3,多年平均径流量11 200万m3,多年地下水位深度(指的是埋深)5.19m,工业用水2 831万m3,农业用水18 309万m3,生活用水736万m3,其他用水127万m3(各用水量为2009年底水利局公布的数据)。

  突泉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有耕作面积18万hm2,水浇田5.33万hm2完美体育。从2009年水利局公布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其他用水数据可知,农业用水量最多,因此推广节水灌溉非常必要。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把水加压[2],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灌器喷射到空中形成水滴,像下雨一样喷洒到作物上和田间的灌水方法。此方法可人为控制灌水量,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不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30%~50%,增产20%~30%,而且灌溉均匀、质量高,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减少占地,能扩大播种面积10%~30%。并且能够调节田间小气候,提高农产品质以及对某些作物病虫害起防治作用,有利于实现喷灌机械化、自动化。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脉冲微喷灌、渗灌等。滴灌是将输水管中的有压水流通过消能滴头[3]。以水滴的形式,一滴一滴地滴入土壤的灌溉方法。滴灌的效果与地面灌溉或喷灌不同,只是湿润作物根系附近的局部土壤。常用于果树灌溉,其灌水所湿润土壤面积的湿润比只有15%~30%。因此,滴灌非常省水。由于滴灌是缓慢给水,灌水流量小,管内水的工作压力和摩擦损失都小,所以其能耗很低、均匀度较高。

  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如畦灌、沟灌、块灌、漫灌),灌溉效率较低,灌水不均匀,造成严重的深层渗漏和无效排水。突泉县推行的节水措施有:在地势平坦的土地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平整土地,实行田园化建设,每次灌水量可控制在11 250m3/hm2以内,棉花、玉米、高粱等中耕作物可采用沟灌和隔沟灌。改进沟畦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只需一定的劳动力投入,可在我国广泛推广应用。

  近些年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明显减少,蒸发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气温升高使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又迫使气温升高,因此高温-少雨、少雨-高温已形成恶性循环。突泉县是农业大县,每年的4~9月是农业用水的高峰,搞好农业节水是保证突泉县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重点,应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在全县内大范围推广节水灌溉,保护地下水资源[4]。

  [1] 程维新,胡朝炳,张兴权.农业蒸发与作物耗水量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2] 姜开鹏.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奈曼旗的双山子,流经内蒙古的库伦旗、科左右旗及辽宁省阜蒙县、彰武县、新民市,在新民市城南王家堡村附近注入辽河。河流全长297km,总流域5798km2,闹得海水库位于柳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051km2。

  柳河闹得海水库以上南侧支流上设有石门子水文站,控制面积2405km2。中间支流乌根稿河上设有白庙子水文站,控制面积341km2。北侧支流养畜牧河上设有三家子水文站,控制面积825km2。三支流于闹得海水库末端相汇后始称柳河。柳河闹得海水库以下相继设有彰武、新民水文站,控制面积分别为4985km2和5647km2。

  柳河流域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由于柳河左岸属于科尔沁沙丘前沿区,对降雨的调蓄能力较强,特别是养畜牧河沙漠出流补给的特点更加明显。因此柳河闹得海、三家子、白庙子等站的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比较均衡,闹得海站汛期径流量只占全年的57%。

  《辽宁省水资源》及《阜新市水资源评价》选用柳河上有18个雨量站,6个水文站计算出柳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351万m3,各站径流特征值见表1。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见表2。

  根据《辽宁省水资源》及《阜新市水资源评价》计算成果,柳河流域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54039万m3,其中辽宁省26406万m3,闹得海水库以下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4660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9848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补给,占地下水资源量的83%。柳河流域水资源总量73852万m3,其中辽宁省内为30473万m3。

  2007年柳河流域现有蓄水工程104座,其中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66座,塘坝34座;引水工程9座,提水工程29座,水井工程1421眼,跨流域引水2处。

  2007年柳河流域总供水量为16271万m3。向本流域供水10168万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为3740万m3,引水工程供水量为800万m3,提水工程供水量为864万m3,水井供水量为 4764万m3。

  2007年柳河向外流域供水总量为6103万m3,其中闹得海水库向大凌河流域的阜新市城市供水2105万m3,向绕阳河流域的七家子水库供水250万m3,为盘锦水田供水3200万m3;柳河下游给新民市城市供水548万m3。

  (1)生活用水。(1)城镇生活用水量:流域内只有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城镇生活用水量120万m3。城镇人口为4.37万,用水定额为75L/人.d 根据《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2000年北方小城市城市用水指标为110~130L/人.d衡量用水水平偏低。(2)农村生活用水量:区域内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为415.48万m3;大牲畜为186.45万m3;小牲畜为109.42万m3。农村总人口为23.82万人,大牲畜13.13万头,小牲畜32.93万头。用水定额分别为48L/人.d、39L/头.d、9.1L/头.d。根据《阜新市经济转型期水资源综合评价》、《通辽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辽宁省阜新市农村居民生活、大牲畜、小牲畜用水定额分别为55L/人.d、55L/头.d、30L/头.d。可看出农村生活用水偏低。

  (2)农业用水。各类作物现状年灌溉定额见表3。灌溉定额采用原则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准,没有实际调查数据的辽宁部分采用《阜新市经济转型期水资源综合评价》,内蒙古部分采用《通辽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的数值。

  柳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4351万m3(1956~2000年),地表水用水量为5404万m3,地表水利用率15.7% 。地下水资源量54039万m3,其中辽宁省26406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9448万m3,其中辽宁省20389万m3;地下水现状开采量为4764万m3,其中辽宁省地下水开采量为3034万m3;全流域地下水开采率为8.8%,其中辽宁省地下水开采率为11.5%。闹得海水库以上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9018万m3(1956~2000年),2007年地表水用水量5404万m3,地表水利用率为18.6% 。

  (1)生态环境脆弱。柳河流域上游产流区是内蒙古科尔沁沙漠的前沿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水流含沙量大,自然条件决定了柳河流域蓄水工程调蓄地表水难度大。

  (2)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农业用水量占全流域用水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农业灌溉技术落后,菜田、旱田用水定额偏大,灌溉效率偏低。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地理坐标W105°4345-106°4250,N37°2808 ~37°3723,行政区域面积2767km2[1],是承接宁夏东西南北的地理中心,北临利通区、青铜峡市和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240m~1450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251mm,年平均蒸发量2387mm,年平均气温8.7℃。红寺堡区1998年开始移民开发建设,多年来经党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当地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显著成效,昔日的荒塬景象已被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代替,累计开发整理耕地60万亩,人口18.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8万人,回族人口比重62.3%。

  由于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其辖区内自然河流属季节性河流,水量补给主要依靠降雨汇流。罗山地区降雨分布主要集中在汛期,河道来水主要为暴雨产生的洪水,平均矿化度3~5g/L,无利用价值。因此,红寺堡区没有可利用的当地地表水。

  红寺堡区地下水资源量1277.5万m3,开采系数取0.6,可供水量为730万m3,另外,红寺堡区从中宁县恩和地下水源引水工程供水能力为1000m3/d,年供水量为36万m,红寺堡区地下水可供水量766万m3。

  红寺堡区供水主要依靠扬黄水,根据2009年《宁夏黄河水资源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宁夏分配给红寺堡区的可利用扬黄水量为1.88亿m3,扣除干渠输水损失,直开口可取水量为17100万m3。2011年,由于红寺堡区行政区域划分调整,将原灵武、盐池、同心等县行政范围内的1.46万亩灌溉土地划分入太阳山镇,由盐环定扬水工程供水,供水量为507万m3。因此,现状红寺堡区扬黄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7607万m3。

  红寺堡区处于中部干旱带,取用水量与耗水量基本一致,本文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按干渠直开口取用水量计算。红寺堡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66万m3,扬黄水资源干渠直开口可利用量为17607万m3,目前红寺堡区中水回用水量较小,不计入水资源可利用量,因此,现阶段红寺堡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8373万m3。

  红寺堡区现状水资源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四方面[2]。

  现状红寺堡区人口18.96万人,用水量为310万m3,其中扬黄水90万m3,地下水220万m3。

  现状红寺堡区年工业产值达1.35亿元,用水量为80万m3,其中地下水50万m3,扬黄水30万m3。

  红寺堡区实际灌溉面积54.78万亩,其中属红寺堡扬水工程灌区灌溉面积51.36万亩,石炭沟片区1.96万亩,盐环定片区1.46万亩。干渠直开口农业灌溉用水量18336万m3,其中红寺堡扬水工程灌区用水量16770万m3,石炭沟区用水量1022万m3,盐环定用水量544万m3。

  红寺堡区生态用水包括城镇生态环境用水、乡镇绿化生态环境用水、中盐高速、盐兴公路两边200m宽的生态林用水。本地区为干旱多风沙地区,现状生态环境用水87万m?。

  红寺堡区现状用水量18813万m3,其中黄河水用水量18543万m3,地下水用水量270万m3,农业灌溉用水18336万m3,全部为扬黄水;工业用水量80万m3,其中杨黄水30万m3,地下水50万m3;生活用水量310万m3,其中杨黄水90万m3,地下水220万m3;生态用水量87万m3,全部为扬黄水。状年行业用水情况见表1。

  红寺堡区已规划实施的新增项目有西部人饮工程等,具体如表2所示。规划总用水量2742万m3,现状年实际用水量143万m3,需新增用水量2599万m3。

  根据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现状总用水量18813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18336万m3,占总用水量的97.5%;现状取用黄河水量18543万m3,红寺堡区黄河水用水指标为17607万m3,现状超936万m3;规划新增用水量2599万m3,则红寺堡区指标性缺水预计达3535万m3。而且,红寺堡区主要供水工程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设计流量25m3/s,设计灌溉面积55万亩,但现状年已灌溉80.22万亩,扬水工程夏灌时段已按设计流量运行,供用水关系紧张,区域指标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具体表现为:

  (1)水资源总量有限,当地无可利用地表水,少量地下水,受水权限制的扬黄水,土地开发面积大,用水紧张,现状已超过取用水和耗水指标。

  (2)农业用水量18336万m3,占总用水量的97.5%,农业用水占比大;亩均用水量335m3,低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其他扬黄灌区;灌区玉米种植面积35.83万亩,占总面积的65.4%,种植结构单一,玉米生长期较短,灌水高峰集中,加剧了区域用水紧张程度。

  (3)红寺堡扬水工程建设年代较早,现状新庄集支干渠、五干渠等灌溉面积大于设计面积,供水关系紧张。

  (4)近年新开发片区较多,各自在干渠、支干渠取水,缺乏统一规划,已建高效节水农业8.3万亩,但实际运行节灌面积小;各类蓄水池总库容为1362万m3,蓄水池总供水量仅为299万m3,利用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后期运行。

  (5)节水灌溉工程维修技术服务和后期投入跟不上完美体育,而且地面滴灌带要更换,增大了运行费用;村农民用水协会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管理经验不足,当地水利部门专业技术干部紧缺。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数量的增加、工业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灌区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在取用水指标的限制下,新增用水量将只能通过灌区内部挖潜来解决[3]。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发展节水灌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规划供水、调蓄工程,是破解红寺堡区水资源“瓶颈”的必然途径。

  (1)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落实以水定发展,严守取水指标限定,做好水的计量管理,坚决制止盲目发展高耗水项目。

  (2)对区内农业发展做中长期规划,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逐步减少畦灌玉米种植比例,增大滴灌葡萄、枸杞、药材面积,各种植作物应呈“大杂居小聚居”结构特点[4]。

  (3)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考虑供水工程建设,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田间微灌化、种植结构合理化,避免造成供水工程频繁扩建、改建、废弃,适时推进扬水工程大泵改造和续建配套工作,合理规划建设调蓄设施,减少蒸发渗漏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4)稳步推进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加强项目的落实,提高农民思想觉悟,保障项目持续稳定运行;抽调和培养高效节水人才,形成专业化管理机构、工程建设管理完美体育、运行管理、技术指导、工程维护、探索创新等常态模式。

  [1]姜羽. 宁夏红寺堡区农村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 2013.

友情链接: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4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网站备案:粤ICP备2021157248号
13866668888